杏彩体育40年春风化雨,40年风云激荡,在几代工行人的共同努力下,工商银行的各项业务不断壮大,金融市场地位不断领先,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。从无到有,工商银行的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工行人的智慧与汗水
今日坐客【金史聊斋】的,是四位来自工商银行的老同志,他们的经历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,每一个细节、每一个故事、每一段人生,都让人真切感受到老一辈工行人崇高的理想与信念,承载着工行人共同的记忆与情怀。
退休前我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宣传处从事美术设计,最令我引以为荣的,是设计了工商银行的第一张牡丹卡。
和很多同学一样,我从上海美专毕业的时候踌躇满志,一心想在美术创作上搞出点名堂,所以毅然去了一家美术设计公司,搞广告设计和装潢美术。没想到,1962年文化局要成立昆曲研究所,点名要商调人民银行的一位文艺人才加盟,人民银行不同意放人,只同意换人,换谁呢?原来他们看中了属于文化局系统的我,点名要“一换一”。就这样,双方组织决定的一次跨系统、跨行业的换人“成交了”。
我当初进银行时很不适应,一是路途遥远,原来的单位在市中心,上下班很近,现在却要被“关”在闵行。那时的闵行,对上海人来说是个非常遥远的地理概念。二是原来的单位经常有看戏、看电影的机会,现在八小时坐班,变成“死蟹一只”,想想就觉得“胸闷”。好在八小时之外,我坚持在支行宿舍里从事自己喜欢的创作,聊以解闷。当时上海《解放日报》《文汇报》《新民晚报》经常有我的作品发表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被调入当时的人行上海分行搞美工。美专毕业的我,在行内美术设计方面渐渐地有了些名气,后来就连总行也知道上海分行在美术设计方面实力强、有能人,许多创作任务都会直接点名要我来办。
最令我引以为荣的,是那次关于牡丹卡卡面及牡丹卡标识的设计征稿活动。当时总行发函到全国各分行,要求会计和储蓄部门利用行里的力量征集信用卡卡面稿样,一段时间下来,上海、北京、浙江、湖南、山东、辽宁、福建等省市汇集过去的稿样得到专家好评,总行决定各分行各派一名设计人员到北京进行“会试”,由北京延庆县支行负责具体接待。
1989年5月,我和各地设计人员大概花了两周时间,拿出了初稿,送总行领导评选,初选出十佳作品,我的稿件顺利入选。后来,在“十进三”评选中,又再次入选,三幅作品分别来自我和浙江分行的设计人员。当时有一个插曲——由于设计人员来自全国各地,接触时间又短,互相间还记不住名字,又因为这次的主题是设计牡丹卡,所以大家约定俗成地以“地名+牡丹”的方式互相称呼。于是,整个设计组里,各地牡丹竞相争艳,我的设计作品当然被称为“上海牡丹”。而就是这朵“牡丹”,成为了开到最后的那一朵。
不久,总行又下达任务,各地网点要有统一的牡丹卡标识,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“M”标识杏彩体育。这个标识的设计是在广州牡丹卡工作会议期间,由我和浙江设计人员分头进行的。最终会议确认,由我设计的牡丹卡标识再次“中标”。
说起来,我虽然身在银行,但从事的还是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。搞艺术的人通常个性比较活跃,做事不拘小节,而银行是金融企业,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地方,如何将自己性格上的不羁与银行的特殊环境相融合,这道题我做了几十年。因为一直有一份文艺情结在,即使身在银行,也会常常有一种游离感——觉得自己的专业在银行里只能当做“边角料”用,与银行的主业不沾边。就拿评美术师职称来说,总行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因为不是一个系统的。
但我时常告诫自己,不能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并且也一直在思考——怎样把艺术设计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财富?银行存单、存折,是否可以设计成带有广告附加值的产品呢?比如做成“礼仪存单”,可以直接设计富有个性的特种存单,也可以另外设计特种存单的专属封套,既能加强客户对存单的私密性要求,又可增加银行产品的附加值。我这些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随之我行推出了曾风靡一阵的“礼仪存单”。
正是在这些点滴创作中,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。能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与银行的业务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,这是我最为之骄傲的!
储蓄书画展并不是单一的储蓄业务宣传,也非一般的艺术展览,而是要将书画的意境、诗情画意与发展储蓄的意义、作用融合起来,让每一个参观者在欣赏名家书画的同时,还要感受到发展储蓄的重要性。
工商银行于1985年举办了一次全国储蓄书画展。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,那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人民银行总行很重视储蓄业务的发展,对储蓄业务宣传采取了两大举措:一是召开全国储蓄宣传工作会议,对文革期间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澄清,对其中的“三讲”和“三不讲”的片面宣传进行了纠正;二是筹备举办全国储蓄书画展,并以上海作为首批巡展城市,以此开拓行业人文精神。在时任分行领导的直接关心下,我所在的储蓄处宣传组具体负责举办书画展工作。
接到任务后,经由介绍,我同上海书画院取得了联系。那是在盛夏荷花绽放的时节,我第一次见到上海书画院的唐云院长。我应邀进入他的书房兼卧室,看到房间里床头、案上摆满了紫砂陶壶。后来才知道,除了绘画,这位微露福相的谦和长者平生最爱的就是把玩这些壶具。我与唐院长说明了来意,表达了请求支持和赐画的意愿,他在片刻考虑后就爽快应承了下来。我还记得他说:“人民银行是人民自己的银行,为人民银行画画就是自己的事!”
我熟悉银行业务,但是对艺术造诣较浅,是唐云院长的话启发了我。我领悟到,储蓄书画展并不是单一的储蓄业务宣传,也非一般的艺术展览,而是要将书画的意境、诗情画意与发展储蓄的意义和作用融合起来,让每一个参观者在欣赏名家书画的同时,还要感受到发展储蓄的重要性。回到行里,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头脑风暴,最后决定,为了表现意境,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下手。于是,我们在诗词歌赋和民间谚语里寻找灵感,并结合储蓄工作和我行精神,为画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。
唐云在画坛素有“唐荷花”的美誉,画荷是他的代表之一。我从苏轼的一首《永遇乐——彭城夜宿燕子楼》词中获得灵感,词云“明月如霜,好风如水,清景无限。曲港跳鱼,圆荷泻露……”。集其“圆荷泻露”的意境,我邀请唐云院长创作了《圆荷泻露图》,并题词“滴水成河,积少成多”,以隐喻储蓄业务里的“零存整取”项目。
不久,又有了第二次合作,这便是难得的名家合画——唐云与谢稚柳合作了《母鸡生蛋,生生不息》图。当时,唐云表示“发展储蓄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大事,是大家的事,大家的事大家办。”该图题句为“母鸡生蛋孵小鸡,小鸡长大再孵鸡,参加储蓄好处多,生生不息同此理。”其内涵不言而喻。
在唐院长的支持下,接下来我顺利地邀请了众多上海书画院、美术界、书法界的大师们一同挥毫,如刘海粟、沈柔坚、胡问遂等数十位名家,甚至朱屺瞻、黄宾虹等老画家因年事已高或健康原因已暂时搁笔,也嘱咐家人以自己珍藏的旧作来送展。
三访唐云时,宣传组已筹得近四、五十幅书画和篆刻佳作,但我仍觉得美中不足,感觉还缺少“镇展之作”。与唐云商议之后,在他授意下,争取到了市政协文化委员会的支持,邀请了包括唐云在内,刘海粟、谢稚柳、陈佩秋、沈迈士、应野平、吴青霞、胡问遂、任政、张乐平、张雪文等十余位画家,以银行发展储蓄、积零为整、聚集巨额资金,发挥支援生产发展的“蓄水池”作用为创意,以“涓涓溪流、汇为巨川”为画题,合作了一幅气势磅的《巨川画》。此画在布展时,被放在了最中心的位置。
临近展会,因有事不能出席的张乐平先生又送来了画作《三毛学储蓄》。说起这幅作品也是有故事的,当时张老主动提出要画三毛与储蓄罐,画作完成后,尚未命名,我们建议用《三毛爱储蓄》为题,但张老经考虑指出,三毛是个孩子,还没有能力接触到储蓄,谈不上“爱”,若是“学”的话,显然更佳。这一点出,令我们顿觉醍醐灌顶,至今回想起来,仍觉老画家的眼界如此宽广深幽,又细致入微。
能经历这样一件大事,能接触到这么多大师级人物,是我的荣幸。除了书画知识积累,更让我感受到的是这些画家们身上的人格魅力。自始自终,他们并没有要求一分一厘的报酬,要的只是对他们创作的尊重、理解与欣赏。
“工商银行——您身边的银行,可信赖的银行”,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。曾几何时,这句广告语就是我行的一张名片,代表了工行的对外形象和对社会的承诺。言简意赅地告诉大众,这是一个怎样的银行,一下子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。那么,这句线年,那是工行在社会各大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,树立口碑形象的重要时期。当时,虽然已经有了一句“满意服务在工行”的宣传口号,但时任上海分行储蓄处的领导还是觉得不够满意,提出要为我行重新设计一条广告语,要让老百姓们一听到这句话,就会想到工行,而不是其他的银行。那时我行并没有专门抓服务或抓对外宣传工作的部门,柜面服务宣传其实就是储蓄条线上的工作,也就是我当时所在的储蓄宣传科的任务之一。
根据领导要求,我思考了良久,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。工行的营业网点多,遍布大街小巷,深入工矿企业,而面对的客户,特别是储蓄客户,也是以平民百姓为主。同时,我行的业务品种齐全,经营业务涉及面广,不仅规模大,是整个行业龙头老大,而且服务也好,客户认可度比较高。如果把“大”“多”“广”和“亲民”的特点综合起来,比喻为“身边的银行”,可谓是最恰当不过了。这不仅能代表我行形象,也体现了我行固有的特点,是其他任何银行都学不来的。于是,我就把“工商银行,您身边的银行”作为广告语提交了上去,并得到了领导的肯定。
随着这句广告语的传播,分行也听到了来自基层行的各种补充意见,特别是时任徐汇支行行长的孙持平同志(后曾任上海分行行长),在这句广告语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句“可信赖的银行”,突出了以诚信办银行的重要特征,顿觉非常精辟、贴切。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句完整的广告语“工商银行一一您身边的银行,可信赖的银行”其实就是这么来的。
为了广泛宣传工行的品牌和形象,我利用与上海各大媒体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,通过各个报社、电台、电视台进行了广泛的媒体宣传。那段时期,凡是在上海各大媒体上涉及到工行的内容,播放与工行相关的专题片,刊登的业务产品宣传广告,都一定会出现“工商银行——您身边的银行,可信赖的银行”这句广告语。在我行各营业网点的橱窗里,在各种业务宣传手册上,甚至客户座椅、客户意见本、茶具茶杯也都印上这句话。
后来,这句能全面体现出工行特色的广告语,迅速地被总行录用,并被要求在全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。也许是容易上口,好记,渐渐地它成为全国人民都能耳熟能详的句子。可以说,它是工行精神、工行文化的高度概括,是一代又一代工行人努力打造金融企业品牌的象征。
当时有奖储蓄都需要摇奖,随着摇奖次数日趋频繁,需要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摇奖队伍,根据领导安排,我接下了这个任务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,各商业银行的有奖储蓄是当时老百姓的一种主要储蓄、投资方式。所谓有奖储蓄,是指将存款利息以奖金形式支付的一种储蓄形式,分为有奖无息储蓄和有奖有息储蓄两种。前者是把存款的全部利息作为奖金,后者则以一部分利息作为奖金,其余部分仍以利息形式支付。有奖储蓄在我进入银行之前就已经有了,1986年我被调到分行储蓄处,不久便开始接触这项业务。
有奖储蓄的目的还是为了吸收存款,通过开设奖项来提高人们参与银行储蓄的积极性。我记得当时的宣传口号是:“积累闲散资金,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”。自1977年起,人民银行就批下了很多储蓄品种,比如集体有奖储蓄、耐用消费品储蓄、房屋有奖储蓄,以及两年循环有奖储蓄等。当时有奖储蓄都需要摇奖,随着摇奖次数日趋频繁,需要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摇奖队伍。分行决定,在行内选拔组建支兼职“摇奖队”,根据领导安排,我接下了这个任务。
为组建队伍,我在分行本部和几个市区支行挑选了几位年轻、形象好,而且能够随时脱得开身的二线女员工作为固定摇奖队员。一旦有开奖任务,就召集她们参加。分行团委非常支持这项工作,可能是团委工作相对比较机动,所以团委的几位女同志能够经常参加我们摇奖活动,是队伍的基本力量。此外,我还在分行营业部和闸北支行找了两个小姑娘作为替补,这样分行摇奖队基本成形。
八十年代初我行的有奖储蓄是以各个支行为主体,自己搞品种,每个支行都不完全一样。支行搞的品种,一般都由支行自己负责摇奖杏彩体育,所以当时几乎每个支行都能拉出一支摇奖队伍来。相对而言,我们这支分行摇奖队成立时间更长些,人员素质更高些,操作流程更规范些。因此,在当时我们这支“工行摇奖队”很快就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。
摇奖工作看似比较简单,整个摇奖过程一般在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,但在前期奖面设置、摇奖步骤和摇奖过程中的组织安排等,还是很有讲究的,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设计,需要的是细心、周全,确保不能出错。有时,这项工作也会碰到一些实际困难,难度并不在于摇奖本身,而是怎样将这支队伍召集起来。比如在工会工作的庄琪,她是我们队里的摇奖主持人,我让她出来,一会儿是这个领导不放,一会儿是那个领导有安排,几个领导那里都要去打招呼。当时在很多人看来,摇奖工作只是储蓄部门的份内事情,是在配合储蓄业务上的事后工作。尽管对上海市民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支“工行摇奖队”,但在我行内部,其实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支队伍。
1992年以后,有奖储蓄逐渐在银行产品中淡出,股票认购证开始大规模发行。股票认购证的第一次发行就是工行承办的,认购证一年四次摇奖,也都是由工行负责的。而这个摇奖工作显然比有奖储蓄要复杂得多,要求更高,影响面更广。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,就是应邀带队去青岛摇奖。青岛啤酒是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的,因此青岛方面非常重视,用当时总理的话说“务必万无一失,不允许有一分差错”。我们去了一个月,几乎一直在做事前培训,要求每天排练,不能出差错。就连青岛市政府召集的相关会议也要参与进去,各大媒体记者、高校校长、数学博士等齐聚一堂,讨论整个摇奖过程,一次又一次地研究奖面设计的合理性、公平性,反复讲解摇奖的办法,解决各种细节方面的问题。
就像有奖储蓄并不是上海的独创,股票认购证也是在全国范围发行的,因此每个省市分行也都有自己的摇奖队伍。我们到南京为国泰君安摇奖,南京工行也有人来,他们说“我们自己也有摇奖队啊”,可是当地的国泰君安还是愿意从上海把我们请过去,甚至连摇奖的整套设备也一起搬了过去。我们到兰州摇奖,坐的是俄罗斯生产的飞机,当时飞机很空,我们居然将摇奖设备直接搬上了飞机座舱,有点坐专机的感觉。据说这套摇奖设备是在芜湖飞机制造厂定制的,其中的有机玻璃是制作飞机防护罩的专用材料。看来,我们的设备和我们这支队伍一样,在当时还确实挺有名气的。